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基本实现了排挤英法传统势力,夺取中东石油资源,建立以美孚石油公司等七家跨国石油公司(即七姐妹)联合经营中东石油和控制中东产油国的机制,确立了战后美国石油霸权,这个霸权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动摇并面对新的挑战。国际石油权力和石油格局由此实现了自19世纪中叶石油大规模投入商业运行以来最重要的一次转变,中东至欧洲的石油线路取代里海至欧洲的石油线路成为欧洲最重要的生命线。(文/郑功)
里海石油,以巴库为中心,在19世纪70年代初因沙皇俄国取消国家垄断,向私人企业开放而繁荣,到19世纪80年代初已有近200家炼油厂,而取得支配地位的是发明了硝化甘油炸药的诺贝尔家族。诺贝尔家族生产俄国一半的煤油,并控制着俄国的石油分销,但囿于运输条件,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不大。1883年,在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扶助下,巴库-巴统铁路建成。1886年,罗斯柴尔德家族成立里海-黑海石油公司,在巴统建立石油存储和销售设施,巴统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港口之一。罗斯柴尔德家族和诺贝尔家族成为控制俄国石油工业的两大巨头,并开始进入西欧,与美孚争夺世界石油市场。 (励志 www.shusu.org
自《红线协定》签订以来,美国对中东石油的拓展取得了长足进展。到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国已经控制了中东约250万平方公里租让地的半数,全部石油探明储量的12%,石油开采量的13%,炼油能力的11%。但另一方面,在中东石油的全年总产量中,美国只占据13%,英国占据80%,英国依然占据中东石油资源开发的统治地位。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
《圣莫雷协定》的签署引起美国的强烈不满。在美国看来,美国在战时为协约国提供了80%的石油供应,却无权瓜分世界上新发现的、具有开采价值的石油资源,这是无法容忍的。1921年,沃伦·哈丁就任美国总统后,决定成立由包括新泽西美孚在内的七家大公司组成的近东开发公司(财团),以争夺美索不达米亚的石油资源。1928年7月31日,美国财团与英法等国石油公司达成《红线协定》。协定规定,新达成的土耳其石油公司的股权按如下比例进行分配:英波石油公司占23.75%,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占23.75%,法国石油公司占23.75%,美国近东开发公司占23.75%,古尔班坎占5%。协定按已经不复存在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边界画了一条红线,即美、英、法、荷在埃及以东、波斯以西,除了科威特之外的全部海湾地区具有平等的石油开采权,并进一步规定,协定的所有参与者放弃自己在这片红线内的广大地区从事任何石油活动的权利,除非是同土耳其石油公司的其它股份持有者合作进行,也即“自我放弃条款”。《红线协定》的达成使得美国最终获得了与英、法、荷三国同等的权利,在争夺中东石油资源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自我放弃条款”的规定,也使得后来发现的除了波斯和科威特之外的所有中东主要的石油产地都包括在了红线之内,因而也为美国在中东抛开土耳其石油公司的股东们进行独立的石油开发设置了障碍。
突破红线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飞机、坦克、舰艇等大量需要依靠石油为动力来源的机械化武器装备的使用,石油进一步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战略资源。战争爆发后,美国担负起了为盟国提供石油的重任。从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美国及盟国消费石油70亿桶,其中近60亿桶来自美国,而美国国内自20世纪30 年代以来,石油储量的发现率已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美国在二战期间巨大的能源消耗引发了需求与供应不足之间的尖锐矛盾,美国国内出现了对美国石油资源即将枯竭的担忧。1943年12月,美国战争石油署署长哈罗德·伊克斯发表了《我们正在耗尽石油》的著名文章,就美国石油资源的枯竭发出警告:“如果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那将不得不利用别人的石油作战,因为美国将没有石油。”
首先,加强与英国在沙特的争夺,并获得最后胜利。《红线协定》突破的第二年,纵贯阿拉伯半岛的沙特经叙利亚至地中海赛达港的输油管道建成。阿美石油公司的石油产量从1938年的6.5万吨增加到1949年的220多万吨,美国在与英国争夺沙特石油资源的斗争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另外,美国在与英国争夺沙特政治、经济和军事控制权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从1944年开始,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加快对沙特的赞成步伐,到战争结束,美国直接或间接向沙特提供的赞成达到9000万美元,其中73%是赠予的,美国成为沙特最大的赞成国。194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雅尔塔会议之后前往苏伊士运河的大苦湖秘密会见沙特国王伊本·沙特,为加强美沙关系做努力,并推动沙特正式对德宣战。宰赫兰军事基地也于1945 年建成,成为当时美国在海外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军用机场。美国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开始全面取代英国在沙特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两国于1920年4月25日签署了瓜分美索不达米亚石油资源的《圣莫雷协定》。协定规定:经法国控制的叙利亚和黎巴嫩铺设一条石油管道,作为交换条件,英国将德国在土耳其石油公司,即后来的伊拉克石油公司25%的股权转让给法国,另外22.5%由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控制,英波石油公司占有47.5%的股份,剩余的5%由土耳其石油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卡洛斯特·古尔班坎占有。双方决定共同垄断该地区的石油开采,限制美国进入美索不达米亚石油领域。
《黑丝路:从里海到伦敦的石油溯源之旅》
繁荣的里海石油在20世纪初逐步走向衰败,不仅在技术上落后于西方,俄国革命的开始又使得这一地区陷入持续的动荡,造成在世界石油出口中的份额也急剧下降。尽管巴库仍然是俄国乃至欧洲最重要的石油来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时刻协约国阻止德国人获取巴库石油,也成为德国战败的重要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新的油源——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流域,主要为伊拉克)-中东石油的发现,使得里海石油的重要性开始下降,里海石油通往欧洲的路线开始被波斯-美索不达米亚-中东所取代,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开始在中东展开激烈的石油争夺。
第三,美国将“半球”石油政策运用于重建西欧的马歇尔计划,使该计划获得成功。美国将大量的中东石油引进到西欧,作为复兴欧洲工业和电力的主要燃料,而美国本土石油则根据“东方供应东方、西方供应西方”的“半球”石油政策,储备保护起来,以供国内使用和未来战时需要。从1948年4月到1952年4月4年间,美国向欧洲提供的巨额贷款共计131亿美元,其中13.896亿美元的资金用于支付购买美国石油公司在中东生产的石油。美国既保存住了自己本土的石油,又使自己赚了钱,可谓一箭双雕,名利双收。1947、1948及1950年,欧洲从中东进口的石油逐年快速增加,占全部进口量的比例由43%飞腾到66%,再飞腾到85%。由此,欧洲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和美国对中东石油开发的操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美国不仅实现了“半球”石油政策的目标,掌握了中东石油开发的主导权,而且通过马歇尔计划逐步控制了欧洲的经济命脉。
[本文出处:励志网 Http://WwW.shusu.Org 分享励志人生经历]
如果《弘业期货建立伊朗亲美独裁政权:第一》这篇文章还令你满意,欢迎一键分享到你的QQ空间、微信、微博! 不论是否满意,欢迎对文章进行点评。需要更好的文章,可以在线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及时补充!
如果你觉得我们分享的弘业期货建立伊朗亲美独裁政权:第一阅读内容你很喜欢,请你积极收藏这些洛克菲勒名言。